近日正值新型的智能手機iphone 4s於香港開售,引起一陣搶購潮,舊型的產品因不再流行而被拋棄淘汰,如此的情景如此熟悉又不斷地重覆。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停轉換和更新電子產品成為我們不少人的生活習慣,而且頻率變得比過去更快更密。
不管我們眼睛是否看見,不管我們心中是否接受,因過度消費電子產品而引起的悲劇正在我們的星球上不斷上演。
別問他們因誰而淌血,他們因你我而淌血
鈳鉭鐵礦(Coltan)可製造電容器,是電子產品的重要原料,當然包括手機和電腦。 由於近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而引起的戰爭也愈演 愈烈。丹麥導演Frank Poulsen去年拍攝紀錄片《血手機》(Blood in the Mobile),揭露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內部不同的派系因為爭奪鈳鉭鐵礦等電子產品礦物原料而引起的血戰,大量的礦場工人更因此而被屠殺。導演向各手機生 產商要求公開手機原料的來源,卻沒有一間願意保證自己的手機原料不是源自戰區。
由此可見,我們的消費行為和經濟道德息息相關,我們每買一部手機所用的金錢,都有可是能成為槍匣中的子彈。我們每丟棄一部手機,它的廢料也可能在毒害某落後國家的人民。到底是甚麼的思想和制度,令我們成為經濟運作中的共犯?
當”需要”與”想要”間的界線被模糊
”需要”(need)與”想要”(want)可以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當一種東西對你而言實際上是必需(have to have),那麼你是”需要”那樣東西。而一樣東西對你而言實際上不是必需,而你對其有所慾求,那你不過是”想要” 那樣東西而已。
消費主義的可惡之處,正是它嘗試模糊兩者的界線,商家不斷告訴你需要他們的產品,好像它們對你的生活如此不可或缺。電子產品正是一個好例子,同一個系列 的產品,明明只是作少許的改動,便在短期內推出新產品且大肆宣傳。這制造出來的需求混合了人們好新的心理,便成為商品拜物教。
慾求無度,資源有限
就在慾求不滿的情況下,很多我們真正的需要反而被放在一邊,有人節衣縮食換一部新手機,也有人寧願捱餓去買一個名牌手袋。有人自以為有權不斷消費 便是擁有了自由,人手一機便是生活態度,其實只是隨所謂教主指揮捧起舞的消費奴隸。至於同為人類的第三世界人民,便因我們的“自由”而絕命於槍彈和污染 之下。這一切的悲劇,不正是資本主義的錯嗎?
歸根究底,消費主義產生於鼓勵貪婪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崇尚所謂的自由競爭,鼓勵商人以追求利潤為至上。而且,資本主義下的生產活動是以滿足有能力消費者作為前提,而非根據人們(包括弱勢者在內)的所需進行生產,因此弱勢社群的需要往往受忽視,資源也因此而浪費。 這樣不但生產過程中產生不公義,被制造出來的需求也對地球資源造成壓力。如果我們的慾求無止境地膨脹,而天然資源有限,我們的命運不問可知。
個人回歸簡約,更要改變制度
面對人類嚴峻的命運,由個人做起的節約固然是重要。但要真正的改變我們命運,我們不能只乞靈於一部分人的生活節約,更要追求制度上根本的改變。因此必定要打倒帶頭鼓吹浪費的資本主義巨獸,才能令人們從盲目消費中醒覺,也令第三世界人民免於荼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